查看原文
其他

基层食药监人治理无证餐饮的无奈

人丑爱读书 食药法苑 2020-12-07

   “3·15晚会”曝光网上订餐平台“饿了么”,引发社会对于无证餐饮的空前关注。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将治理无证餐饮单位纳入了2016年的重点工作,并对各区县局提出了工作要求。似乎这次食药监局决心很大,让人看到了彻底取缔无证餐饮单位希望,但笔者作为一名基层食药监人却要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何出此言?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方面。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2015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赢得了老百姓和业内的认可。其中第一百二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简而言之,无证经营罚款起步从旧法的2000一下就到了5万。新食品安全法体现了“四个最严”要求,是为了更加规范餐饮行业,保障饮食安全,出发点是好的,但一旦落到具体的执行上就举步维艰了。目前市场上无证经营的大部分都是小餐饮单位,它们大多因为房产问题无法办理证照,对于一个营业额可能都不到2000的小餐馆来说,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执行,结果只能一是难以执行,二是当事人闹事,其结果都是损害法律的威信和行政执法的威严。另外,如果食品监管人员发现上述违法行为后,没有依法实施处罚,他们就有可能构成了渎职犯罪;但如果下达处罚决定书后,当事人不执行,他们又面临执行难、结案难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冲突和矛盾,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第二,人员方面。众所周知,北京食药监局成立时间也就两年多,执法力量,人员配置,基础设施设备配置都严重不足,尤其是履行直接监管职责的食药监所的力量更是薄弱,一个所可能也就5、6个人,还要除去内勤人员,再加上接收街道办事处和区食药局的双重管理,各种要处理任务和事情层出不穷,虽然配有食药监察员,但毕竟没有执法权,所能缓解的执法压力非常有限。北京郊区、城乡结合部、甚至是城区的胡同、老居民区无证餐饮数量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容易出现反复情况,今天关停了,明天又营业,或者房东租给另一个继续营业,治理的难度比较大,监管力量不足成了治理的掣肘环节。

 第三,社会方面。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对新食安法关于无证餐饮的处罚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落到具体的居民,尤其是无证餐饮从业者和附近老住户,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不知道无证餐饮的危害,甚至认为这些餐饮单位在这干了这么久了,不会出什么问题。碰到执法,反而认为是政府部门欺压百姓,甚至从中阻挠,造成执法困难。

 如何解决?笔者看来,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需要自上而下的完整监管。首先,是要创新监管方式,对于新开办或待开业的餐饮单位要提前介入,督促办理许可证,对条件无法满足餐饮业的可以引导其转型经营一般商品或预包装食品等其他业态,并依法申办相关证照。

其次,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尤其是新食安法的宣传。将新法第一时间普及到有意向开办餐馆的人群中,让广大基层群众在计划开餐馆之前就了解相关规定,避免因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而被处罚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做好餐饮从业人员的法规培训,让他们理解新法的立法宗旨和精神,积极主动地依法经营。

最后,要加强基层监管力量,配备齐全执法设施设备,培训监管队伍,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做到监管无缝隙。


食药企业及监管者的资讯新媒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